新聞

2023年10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林大輝中學 - 2023年10月
承先啟後 貫徹教育初心 迎接20周年校慶 推動教育創新發展
林大輝中學自 2004 年創校至今,一直堅守「多元啟智、堅毅樂群」的校訓精神,並發揮直資學校的教學優勢,透過前瞻性的創新思維,推動學校長足發展。經過校方多年來的耕耘,其教育成果有目共睹,為社會不同界別培養了大量精英人才,成為一所深受家長及學生肯定的優秀直資中學。學校即將踏入 20周年,郭劍輝校長帶領教學團隊「承先啟後」,秉持辦學初心,除了提供舒適、廣闊的學習環境外,更着力將師資質素、校本課程、教學措施、課外活動等不同層面發展至最佳水平,立志引領本地教育發展,為社會培育 21 世紀未來領袖。
推展「5 Focus Learning Areas」 兼顧學生文體藝發展
未來世界發展趨勢講求跨界協作,社會需要多元化人才,推動各行各業創新發展。林大輝中學郭校長因此貫徹學校「多元啟智,堅毅樂群」的教育理念,致力提供不同平台及創造學習機會,讓學生發揮天賦潛能。「我們希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個人專長,找到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學校會從校本課程、硬件配套、教學資源等多個範疇,全方位支援學生的學習及成長需要,使他們未來在不同的專業領域發光發亮。」
學校用心設計全人發展計劃,配合優質校本課程,不但銳意提升學生的學術成就,更兼顧體育及藝術方面的發展,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以及應用創新科技的能力。透過制定「5 Focus Learning Areas」 作為重點教育項目,學校致力協助學生發掘個人興趣和專長,內容包括:體育發展(Sports Development)、藝術與時裝設計(Arts and Fashion Design)、創意與科技(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及中華文化(Chinese Culture)。學生可按照個人能力或參考老師的建議,在每周 2節的「多元智能課」上選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深化常規課程以外的學習體驗。除了可以拓闊其學習視野,更可以藉此讓他們對自己的興趣與潛質有明確認知,有助發展終身職業,走向康莊大道。
新設第五個核心學習科目 發展中華歷史文化教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科學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命脈。故此培養學生認識、欣賞和傳承中華文化,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學校於兩年前將「中華文化」列為第五個核心學習領域,發展中華歷史文化教育,致力培育學生成為一位明辨思考、具有家國情懷的自主學習者。郭校長期望透過中華文化校本課程及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加深同學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識,繼而提升他們的知識吸收層面。從而達到深化文化內涵,建立國民身份認同的效果。
郭校長補充:「中華文化教育需要結合生活化的學習與體會,學校除了設計特色校本課程外,更定期舉辦各類型中華文化活動。例如每年一度的『中華文化日』,設置不同攤位遊戲,讓學生皆可以輕鬆有趣的互動形式,認識國家文化、歷史、民生等不同範疇的發展,深入了解國家發展現況。這亦有助他們日後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為配合中華文化活動開展,以及營造沉浸式的學習氛圍,學校於二樓亦設有古色古香的「中華文化館」,館內不但採用中國風的設計元素,擺放樸雅的木傢俱,備有各種文化藏書、畫冊,更加入電子學習元素,引入 VR 及 AR 的電子學習遊戲,創新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把中華文化帶進年青人的生活當中。
三大方向推動體育教育 傑出校友為港爭光
學校在體育發展方面亦享譽學界,不但於校內備有多元、達專業水平的體育設施,如國際級綜合室內體育館、全天候室內游泳館、天台花園足球場及健身室,更以普及化、盛事化和精英化作為三大發展方向,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發展土壤。在普及化方面,學校為中一新生安排體能測試,了解他們的體能狀況,讓初中同學接觸不同運動項目,例如劍擊、游泳、手球等,協助他們發掘自己的天賦才能。在盛事化方面,學校也積極舉辦不同的運動比賽,例如社制排球比賽等,培養同學的實戰經驗。
而在精英化方面,學校自 9 年前開始與香港體育學院合作,開辦「夥伴學校計劃」,進一步貫徹學校的辦學初心,讓學生達至雙軌發展,兼顧學業成績與運動發展之餘,亦能夠在專業的培訓下專注於比賽和訓練,同時得到學校全方位的學習支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70 位學生受惠,他們透過計劃得到全面發展,在完成中學課程後升讀大學,並繼續在其專業方向進修。
學校重視學生志趣和能力的多樣性,成為培養香港體壇精英的搖籃。透過多元化特色課程與硬件的支持,不少校友畢業後在擅長的體育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例如東京奧運 2020 男子個人花劍比賽項目金牌得主張家朗、空手道女子個人形項目銅牌得主劉慕裳、曾榮獲「彩虹戰衣」的著名單車運動員郭灝霆、港隊乒乓球「一哥」黃鎮廷等。
而現屆學生亦在學界體壇中發光發亮,由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所頒發的葛量洪學界傑出運動員獎,同學亦在其中取得佳績,而本屆最佳女子運動員和最佳男子運動員分別為朱寶恩同學及曾湋溍所榮獲。
打造藝術發展空間 協助學生實現抱負
藝術經歷是培養創意和美感的有效方法,既讓學生表達自我,調節身心,還能擴闊學習視野,有助學科上的學習。學校設有「時裝設計中心」,專門為學生提供設計時裝以及修讀視覺藝術的學習平台。同時,學校深諳時裝設計必須理論與實踐並重,因此每年均會舉辦時裝設計創作表演,為校內的「設計師」提供發揮創意的機會,實際應用課堂知識,累積設計經驗。參賽學生不但需要親自製作服裝,更要兼顧燈光、配樂、造型等不同範疇,部份體驗整個服裝設計及舞台表演的製作流程;而參與表演的「學生模特兒」亦可藉此機會培養自信心,訓練面對挑戰時臨危不懼的能力。在學校濃厚的藝術教育氛圍下,學生獲得大量發揮潛能的機會,他們畢業後更在不同藝術領域大放異彩,既有學生成功入讀英國知名時裝設計學校 Saint Martins Central College,亦有同學成立自己的服裝品牌或擔任時裝設計師,走上康莊的發展道路。
推廣健康校園生活 以最佳狀態迎接挑戰
為使學生以最佳的生活狀態應對不同學習挑戰,學校積極打造一個對生活和學習有利的健康環境,並把健康教育定為學校的特色學習範疇。郭校長表示:「健康教育並非只建基於理論層面的學習,而是以全人教育為宗旨,推廣健康生活概念,讓學生掌握健康生活的知識及技能,藉以在生理、心理、精神層面得到健康發展,為長遠發展奠下堅實基礎。」學校透過多元化的健康社區服務及校本健康教育課程,讓同學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及態度。老師會帶領學生參加社福機構的義工服務,鼓勵同學貢獻社會,通過服務過程培養時間管理、溝通技巧、合作精神和同理心等正向價值,使他們成為能回饋社會的良好公民。
創意與科技教育 迎接數碼發展新趨勢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生活也隨着科技發展變得更為便捷,甚至改變不同行業的生態和營運模式。學校緊握科技發展趨勢,推出創意與科技課程,推展創新科技教育,循序漸進教導學生掌握及應用新科技。創意與科技課程着重培養同學的設計與創意思維,使他們懂得就着不同生活難題構思解決方案。郭校長補充:「學校希望學生不僅僅停留於程式應用層面,而是能夠產生不同的創新意念與想法,實踐跨科學習理念,靈活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創作一件嶄新的產品,回應社會需要。」
此外,除了常規課堂,學校每周更安排 2 節特別課,讓有科創興趣的學生學習進階知識和技能,配合「STEM 校隊」為具備創科潛能的學生提供專業培訓,並代表學校參加公開比賽,與國際上的同儕交流科技的創新意念。故此,學校的學生多年來在不同的科技比賽皆有出色表現,他們的創新解決方案和研究成果,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讚賞,也激勵他們在科技領域繼續追求更高的成就,而學校亦會持續提供支持和資源,幫助學生在科技領域取得更大成就。
擴建新翼大樓 再創教育新高峰
學校自創校至今,一直以學生為本,用心打造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學習環境,並於2009 年興建了新翼教學活動大樓。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學校意識到學生需要更專業的設施來幫助他們發展才能。因此,學校秉承「多元啟智,堅毅樂群」的辦學理念,在原有新翼大樓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工程,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優質而且與時並進的學習環境,體現了學校對於教育發展的關注,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承諾。
學校擴建的新翼多功能教學活動大樓總面積逾五萬呎,為針對特色課程而設計了不同的嶄新教學空間。例如三樓整層被修建成「創新與科技中心」,中心設置「多媒體工作室」,供校園電視台進行拍攝和剪輯工作,並且設置了「綠幕」,學生可以此製作不同特技效果。此外,三樓亦設有「電腦實驗室」和「人工智能實驗室」,「電腦實驗室」能夠滿足學生編程、數據分析等方面的需要;「人工智能實驗室」則專為教授人工智能、無人機及 360度VR製作等課程而設,鼓勵同學「動手做」,發揮科創意念,將自己編寫的程式應用到不同機械人當中,提升邏輯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
繼往開來創新猷 培養未來全球公民
學校邁向 20 周年,一直以來保持教育初心,秉持辦學理念進行教育工作。在未來的日子裏,郭校長將帶領教學團隊推動教育創新發展,以促進學生的全人成長:「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學校期望學生對全球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培養他們成為具備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優秀人才。此外,為了在校園推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學校在硬件上增設不同綠色能源裝置,例如太陽能板、環保電器設施和智能設備等,以減少學校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設綠色校園,加強師生的環保意識及了解其重要性,並把環保訊息傳遞到身邊的親人及朋友,為社會達至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除了優化校園設備外,郭校長亦鼓勵學生身體力行,不但鼓勵同學關注環境議題,更能與同學一起參與活動,積極參與其中,透過實踐低碳生活去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為的是使年輕人成為低碳生活的倡導者,履行全球公民責任。郭校長補充,學校希望學生擁有全球視野,其中一點就是明白大自然資源有限,因此我們作為地球公民,亦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也是學校必須教導學生的良好公民素質。